本草纲目(清顺治十四年张朝璘刻本)
那么,鸿儒颜师古所说的“鲛鱼之鲛”与“蛟龙之蛟”有何区别?“鲛”与“蛟”一字之差所表达的含义是否又有千里之别呢?下面我们从辞源学上对“鲛”字的含义做一溯源。
从文字构成上看,“鲛”左边的形旁为“鱼”,右边的声旁为“交”。形旁表明其在生物分类学上的归属应为鱼类。鲛鱼到底是何鱼种?汉代淮南王刘安在《淮南鸿烈解》中对鲛做了最早的注释,他说:“鱼二千斤为鲛。”从体形上而言,鲛鱼应是一庞然大物。另外,鲛鱼还具备一定的攻击能力。因而,秦时山东琅琊术士徐巿等人也才会以鲛鱼为借口,搪塞其不能完成替秦始皇登蓬莱仙岛求取长生不老药的罪责。《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此事云:“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者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而急求长生之术的秦始皇对徐巿的谎言也不能释怀,以至于晚上“梦与海神战,如人状”。负责为其解梦的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于是,秦始皇“乃令入海者齐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而射之”。一番追捕之后,最终于山东莱州海面射杀一头巨鱼,以了却心愿。现在看来,这是一件从起因到结果都充斥着荒唐与滑稽的事,但从博士对梦的释词中,我们也可以对古人的水神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即那些江河湖海中的大鱼往往是水神的代言者。而这一观念正是蛟龙神化的理论基础。
那么,古代所说之“鲛鱼”究竟为何鱼种?
《夷坚志》书影
让我们看看古代医学家们对它的解释。《唐本草》对“鲛鱼”释名称“沙鱼、鱼、鳆鱼、溜鱼”。李时珍对其注解为:“鲛波有沙,其文交错鹊驳,故有诸名。古曰鲛,今曰沙,其实一也;或曰:本名,讹为鲛。”(《本草纲目》卷四四)这样看来,鲛鱼所指应该是鲨鱼。因鲨鱼皮可为服饰的上等原料,所以,唐时沿海各县在上贡京师的物品中,鲛鱼皮为必备之物(《通典·食货》)。宋寇宗奭在《本草衍义》卷十七中也认为鲛鱼是沙鱼,并对其皮的用途着重叙述:“鲛鱼,沙鱼,皮一等形稍异,今人取皮饰马鞍剑。”既然鲛鱼之“鲛”所指的是鲨鱼,那么,按照颜师古的推理逻辑,张揖在《广雅》中所说的蛟也应该是鲨鱼。但是,我们再看张揖对蛟的描述,“蛟状鱼身而蛇尾,皮有珠鼍,似蜥蜴而大,身有甲皮”,蛟的这些特征与鲨鱼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所以,张揖所说之蛟更像鳄鱼而不是鲨鱼。经学大师颜师古的这次判断是不准确的。但他对于“鲛鱼与蛟龙”有所区别的说法却从另一侧面道出了蛟的原型动物除鳄鱼外,至少与鱼还有关系。唐人释玄应在《一切经音义》中说明了唐代时“鲛”与“蛟”在某些时候可以通用,而宋人罗愿的解说则证明了鱼与蛟的关系,他在《尔雅翼》卷三十中说:“是以,二物为一物也。皮有珠,饰刀剑者是鲛之鲛;满二千斤为鱼之长是蛟龙之蛟。”由此看来,水中大鱼也是蛟的原型动物之一。
另外,蛇与牛也是蛟的原型动物之一。但从文献中看,将蛇身与牛首融入蛟的形象应该是在宋代以后的事,如洪迈《夷坚志》中所述之“阁山蛟”身长九尺,以身缠人,并吸人血,以致人身亡。而清人薛福成对蛟的描述则表明清时蛟的形象组合已经完成。蛟是首似牛,而身体兼具龙、蛇特点的动物(《庸盦笔记·述异》)。因为,龙本就是兼具多种动物特点组合而成,而蛟的最终形象与龙又有几分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可以断言,蛟是在以鳄鱼为原型的基础上,综合大鱼、蟒蛇、牛等动物特点后形成的一种妖物。蛟形象的出现与龙密切相关,因而人们也将它称之为“蛟龙”。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