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泉老宅。
胡博泉老宅门楣虽然已经残破,还是能看出昔日的华美气派。
石雕工艺精湛,细节完美,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老宅第二进,外观整体保存完好。
通往第三进的弄堂,一根根承重的木柱在游览其他古镇老宅通道时经常看到。
第二进和第三进之间有一庭院,靠墙有木扶梯上二楼。
第三进的二楼。
这样的豪宅在当年也只有经商或者做官的家庭才造得起,即所谓的非富即贵,普通老百姓只有仰望的份。
褪了色的红底金字招牌依稀能辨认出“春光合作理发室”这几个字。
这名字一看就知道是合作化时代的产物,办合作社,吃大锅饭,那是一个已经有些遥远的年代。
这样的建筑真的应该妥善保护好,可以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历史,这个国家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复兴到今天这个样子的。
大门紧锁,进不去,门口竖有介绍的牌子。
“嘉兴市新塍镇消防队第二分队”,这么小的一扇门消防车肯定通过不了,看来当时的消防队应该是没有配备消防车的,或许只有一些简单原始的灭火工具吧。
金师傅工作坊。
金师傅正在专心致志地干活。
劳动着是最美丽的,干一行爱一行,精益求精,所谓的工匠精神大抵就是如此吧。
沿着丰乐街一路向西。
新塍人民电影院东侧的一个小型舞台,应该是文革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白墙上还能依稀看到文革时期的标语。
说不定这里就是当年批斗的现场。
人民电影院东侧民国风的大门。
市河南岸拍摄的民国风情特色街区。
新塍镇人民电影院。
上面有两张当年的电影海报,分别是《庐山恋》和《戴手铐的旅客》。
都是当年曾经轰动一时的热门影片。
放现在郭凯敏就是妥妥的小鲜肉一枚,张瑜则毫无疑问是女神级小花。
每每走到这里,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就扑面而来,那是一个娱乐生活相对贫乏的年代,看电影成为那个年代青年男女主流的娱乐方式。
售票处。
那个年代是没有猫眼等在线订票APP的,想要看电影就得去售票处买电影票。
门口锈迹斑斑的壁灯,见证了昔日的辉煌,感叹岁月的流逝,徒留几许落寞和无奈。
电影院大门的右侧海报栏上贴着一张海报,介绍的是一部叫《今夜星光灿烂》的电影。
电影院右侧的大门,门楣上题写的是“问松里”三个黑色大字。
电影院右侧民国风的二层建筑。
按照民国风修旧如旧的一批建筑。
如今都闲置着,没有发挥它们应有的功效。
新塍镇政府原计划是将丰乐老街、新塍老戏院这一片区域改建成具有民国风情的特色街区,以此吸引影视剧组来此取景拍摄,打造成为新塍旅游资源的重要节点。
但不知何故,从现场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宣告失败。
整个街区大门紧锁,有些出入口甚至砌了围墙,现场无人维护,一片凋零。
当初投入了那么多资金启动的项目,如今却落得这般田地,不免让人唏嘘不已。
面对这样的一个烂摊子,现任新塍镇的领导不知道是如何考虑的,希望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尽快盘活这里的旅游资源。
这几天多次看到这种树,就是叫不出名字,应该是很常见的种类。
人民电影院往西走一点点路就来到问松桥。
顺着箭头的指引,准备去寻找曾经担任晚清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第二任校长许景澄的老宅。
照片中人即为许景澄
许景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物。
1845年出生于嘉兴新塍,同治年间进士,1880年开始外交生涯,被清政府任命为驻法、德、奥、荷4国公使。
由于极力反对利用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遭慈禧太后定罪并被处死。
看到这个牌子,再往前走十几米就来到了许氏老宅。
许氏老宅的廊棚。
廊棚顶木质构件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可以看出当年刚落成时的华美。
就是这里了。
这位阿姨来看望居住在许氏老宅里的母亲,只是问她是否是许景澄的后人,她好像并不清楚有这么一位人物,也许是年代久远的缘故吧,或许老宅后来易主了?
不知许景澄的后人今在何方?
恰好有路过的新塍人看我拿着相机一副探幽访古的模样,就热心给我指引,从“独脚圩”的牌子往东不远处还有两座古石桥。
这一座是万寿桥。
这是乌龙桥。
有个小男孩正在古桥上玩耍,相机定格的瞬间,展现出沧桑历史与现代的一次亲密接触,对话与传承正在发生。
以前来的时候,这里还挂有“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的牌子,现在已经摘掉了。
提升后的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新址位于新塍镇蓬莱路新塍塘绿道入口处。
来到了中北大街。
古法磨刀处。
菜刀、剪刀用久了容易钝,来这里磨一下又能使用很长时间了,也算物尽其用。
老百姓节省过日子不就是应该这样嘛!
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样的老手艺,面临失传的境地。
悬挂的红色灯笼给老街增添了几分生气。
这样的食堂应该挺受老年人欢迎的,方便他们就餐。
金铭勋老宅。
郑氏老宅建筑群。
临水而建的民宅。
老宅内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生活场景。
屠家祠堂。
老年人的幸福晚年生活,在桥下休闲纳凉。
一艘打捞垃圾的保洁船正在水面巡航。
一老宅大门门楣上方有“履和”两字,意为践行中和之道,从中可以看出老宅主人的处世哲学。
市河边的这一幢建筑以前是新塍镇渔政分站,作为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的人来说,看到和水产相关的事物就觉得分外亲切。
市河静静流淌,两岸老宅相依,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画面。
转入西南大街游览。
五角星及“为人民服务”表明这里以前可能是一个公职部门。
西南大街风貌。
转角处的这一对石狮子应该有些年头了,现在却孤寂落寞地废弃于此。
高公兴酱园系新塍高家桥的高景涵老先生始创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主要从事酱类食品生产,由于经营得法,生意兴隆,名噪一时。
西南大街上又看到一家木匠店,纯手工制作的生活用具备受青睐。
小男孩正在老街上快乐地玩耍,童年总是如此的无忧无虑。
帮他拍了一张照片,对于陌生人小男孩有些拘谨。
程益昌号。
这家老字号不知道以前是经营什么的,没有看到任何的文字介绍。
老街上的狗,似乎是刚睡醒的模样,眼神中透露着茫然。
这只猫脊背拱起,完全处于临战状态,随处准备投入搏斗。
只是因为边上刚好有一只小狗经过。
市河北岸的部分老宅历经岁月的洗礼,已经残破不堪,急需维修加固。
这一段新塍市河北岸的老宅维修过,白墙黛瓦的马头墙颇有徽派建筑的神韵。
目前江南水乡古镇老街的命运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
一种以乌镇、西塘为代表,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老街的古朴与静谧荡然无存,到处是人为修饰的痕迹,商业元素无孔不入。
喧闹背后,涂脂抹粉的老街成了大型娱乐休闲综合体,游客们感知到的是一个乔装打扮的古镇,离原汁原味相去甚远。
还有一种就是纯粹的自生自灭,政府不加以任何干预,任其在岁月的更替中风雨飘摇,不知哪一天被标为“危房”的老宅在“轰隆”的倒塌声中,尘归尘,土归土。
拥有如此众多历史文化资源的新塍老街未来又会是怎样的命运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