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1月13日报道,日前发表在美国医学论文档案网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通过空气传播后的20分钟内会失去90%的传染力,其中大部分的传染力在最初5分钟内丧失。这一研究结果再次凸显了新冠病毒短途传播的特性,因此保持社交距离和戴口罩可能是预防感染的最有效手段。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气溶胶研究中心教授乔纳森·里德说:“我认为,接触气溶胶风险最大时仍是你离某人很近的时候。当你走远时,不仅气溶胶被稀释,病毒的传染性也会降低。”
迄今关于病毒能在通过空气传播的飞沫中存活多久的假设,基于将病毒喷洒到一种名为“戈德堡鼓”的密封容器中的研究。该容器通过旋转来保持飞沫在空气中传播。使用这种方法后,美国研究人员发现,3小时后仍然可以检测到具有传染性的病毒。然而,这样的实验并不能准确地再现人们咳嗽或呼吸时发生的情况。
现在,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装置,可以产生任意数量微小的、含有病毒的颗粒,然后使其在两个电环之间轻轻悬浮5秒至20分钟,同时严格控制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和紫外线强度。里德指出:“这是第一次有人能够真正模拟气溶胶在呼气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该研究表明,当病毒颗粒离开相对潮湿、富含二氧化碳的肺部环境时,它们会迅速失去水分并变干,而所处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与pH值迅速上升相关。这些因素会破坏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但颗粒干燥的速度会因周围空气的相对湿度而异。
当空气相对湿度低于50%(与许多办公室中相对干燥的空气相似)时,病毒在5秒内丧失了大约一半的传染性,然后传染性的下降速度变慢,在接下来的5分钟内又丧失了19%。
在湿度为90%(大致相当于蒸汽或淋浴房)的情况下,病毒传染性的下降速度更为缓慢,52%的颗粒在5分钟后仍具有传染性,这一比例在20分钟后下降到10%左右。
然而,这项研究发现,气温对病毒的传染性没有影响,这与病毒在高温下传播率较低的普遍观点相矛盾。
上海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主任医师朱奕奕表示:“戴不戴口罩在防控管理和密接、次密接人员的判定上,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切记: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
注意:内外上下要分清,贴合盖住口鼻颌,调整压紧金属条。
注意:尽可能用流水洗手,配合使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清洁指尖、掌心、手腕各个部位。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
提醒: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传递文件前后,上厕所前后,制备食品之前、期间和之后,外出回来后,都应立即洗手。
排队、付款、交谈、运动、参观时,要保持 1 米以上社交距离。
提倡:家庭聚餐聚会时不要超过10人,尽量减少聚餐人数,缩短聚餐时间。
注意:室内特别要注意通风,用餐时注意使用公筷公勺,入住宾馆时特别要注意通风换气。
立刻:若有发热、干咳、乏力、流涕、咽痛、味觉嗅觉减退、结膜炎、肌痛、腹泻等症状,请做好个人防护,及时前往就近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就诊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来源:参考消息)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