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列舰列表

2554 Views

长门级

编辑

1924年左右的長門號戰艦

主条目:长门级战列舰

长门级战列舰包括“长门号”与“陆奥号”,是一战期间日本建造的第三对无畏舰,但交付时战争已经结束[132]。1923年两舰向关东大地震幸存者运送物资,20世纪30年代现代化改造后姐妹舰于1937年短暂参与中国抗日战争。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拉开太平洋战争序幕,长门号是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的旗舰。[133][134]

1942年6月两舰参与中途岛海战但未投入实战[135]。陆奥号8月投身東所羅門海戰,1943年初回国[133],同年六月毁于弹药库爆炸[136]。太平洋战争前两年长门号基本在本土水域训练,1943年中期转移到楚克群島,但直到1944年中期才在菲律賓海海戰投入实战,遭遇美国空袭。1944年10月,长门号的主炮在雷伊泰灣海戰首次向敌舰开火,期间只受轻伤,11月回国维修。日本海军此时燃料紧缺,认定已经没有必要全面修复长门号,[134]将该舰改造成浮动防空平台,负责沿海防御。二战结束后,该舰在1946年中期的“十字路口行动”中充当核武器试验靶艇,第一次测试仅轻度受损,第二次测试时沉没。[137]

舰名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铺设龙骨

交付

结局

长门号

四门双联装410毫米舰炮[138]

305毫米维克斯渗碳装甲[138]

32720吨[138]

四传动轴,四台蒸汽涡轮发动机,26.5节[138]

1917年8月28日[132]

1920年11月25日[132]

1946年7月29至30日“十字路口行动”中沉没[138]

陆奥号

1918年6月1日[132]

1921年10月24日[132]

1943年6月8日因内部爆炸沉没[138]

土佐级

编辑

1922年9月1日拖往长崎的土佐號戰艦

主条目:加贺级战列舰

20世纪20年代初订造的土佐级战列舰又称“加贺级战列舰”,在长门级战列舰基础上增加一座双联装410毫米炮塔。土佐号和加贺号原计划1921年下半年下水,但土佐号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生效后取消,已建成的部分用于测试装甲方案,最后难逃凿沉命运。CITEREFLengerer20106加贺号改建成航空母舰,取代1923年关东大地震中损毁的天城级战列巡洋舰[139]。加贺号航空母舰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支援地面部队,曾参与偷袭珍珠港和1942年1月南太平洋的拉包尔战役,2月又在荷蘭東印度群島戰役期间出动舰载机对澳大利亚达尔文发动联合航母空袭,同年在中途岛海战沉没[140][141]。

舰名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铺设龙骨

交付

结局

土佐号

五门双联装410毫米舰炮[142]

280毫米[142]

39900吨[142]

四传动轴,四台蒸汽涡轮发动机,26.5节[142]

1920年2月16日[142]

1925年2月9日凿沉CITEREFLengerer20106

加贺号

1920年7月19日[142]

1928年3月31日[142]

改为航空母舰,1942年6月4日中途岛海战中沉没[142]

纪伊级

编辑

主条目:紀伊型戰艦

纪伊级战列舰是原计划在20世纪20年代建造的四艘高速戰艦,其中两艘已经命名。1919年美国宣布重启大规模海军建设,日本计划用纪伊级战列舰增援八艘战列舰与八艘战列巡洋舰组成的“八八舰队”。[13]1922年签署《华盛顿海军条约》后纪伊级战列舰停工,1923年11月取消两艘,另外两艘1924年4月取消[142]。

舰名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铺设龙骨

交付

结局

纪伊号

五门双联装410毫米舰炮[142]

292毫米[142]

42600吨[142]

四传动轴,四台蒸汽涡轮发动机,29.75节[142]

尾张号

第十一号舰

第十二号舰

十三号级

编辑

十三号级的设计构想图

主条目:十三號型巡洋戰艦

十三号级巡洋战列舰是原计划在20世纪20年代纪伊级战列舰完工后开建的四艘高速战列舰,只有编号十三至十六,没有命名。1919年美国宣布重启大规模海军建设,日本计划用十三号级巡洋战列舰增援八艘战列舰与八艘战列巡洋舰组成的“八八舰队”。[13]根据设计构想,十三号级比已有或在建的战列舰更好。1922年签署《华盛顿海军条约》后,十三号级项目在1923年11月取消,没有进入建造阶段。[143]

舰名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铺设龙骨

交付

结局

第十三号舰

四门双联装457毫米舰炮[144]

330毫米[144]

47500吨[144]

四传动轴,四台蒸汽涡轮发动机,30节[144]

第十四号舰

第十五号舰

第十六号舰

金刚级

编辑

主条目:金剛級戰艦

金刚级战列巡洋舰在20世纪20到30年代改造成高速战列舰,涡轮发动机和锅炉换成更强力和轻巧的型号,同时加大舰身提升水下保护,增加水平装甲并提升舰炮射程[15]。

金刚级战列舰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最活跃的主力艦,参与大部分主要战斗。比叡号与雾岛号在偷袭珍珠港时负责护航,金刚号与榛名号支援荷兰东印度群岛战役。四舰均参与中途岛海战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比叡号与雾岛号在1942年11月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时沉没;同期榛名号和金刚号联手轰炸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亨德森机场。剩下的两舰1943年基本是在日本海军基地间穿棱,1944年又投身大规模海战,在莱特湾海战协助击沉美军驱逐舰两艘、护航航空母舰一艘。同年11月美国海狮号潜艇用鱼雷炸沉金刚号,榛名号1945年7月下旬盟军空袭吴镇守府时沉没,后在1946年打捞并拆解。[145]

舰名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铺设龙骨

交付

结局

金刚号

四门双联装356毫米舰炮[146]

203毫米[147]

32156吨[146]

四传动轴,四台蒸汽涡轮发动机,30.5节[148]

1911年1月17日[149]

1913年8月16日[149]

1944年11月21日沉没[147]

比叡号

1911年11月4日[149]

1914年8月4日[149]

1942年11月13日沉没[147]

雾岛号

1912年3月17日[149]

1915年4月19日[149]

1942年11月15日沉没[147]

榛名号

1912年3月16日[149]

1945年7月28日沉没[147]

大和级

编辑

主条目:大和级战列舰

大和级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启动之际动工,是史上吨位和火力最大的战列舰[150]。大和号与武藏号建成战列舰,信浓号建造期间转为航空母舰。第四艘在建造时拆解,第五艘没有开建。[151]

因美军潜艇和航空母舰的威胁,加上日军燃油短缺严重,大和号与武藏号大部分时间留在汶莱、楚克群岛和吳市的海军基地,每次都是因美军空袭日军基地调动,后在1944年10月加入栗田健男海军中将的第一游击部队参与莱特湾海战[152][153],武藏号被美国战机炸沉。1944年11月,交付仅十天的信浓号被美军射水魚號潛艇炸沉,大和号1945年4月在“天號作戰”时被美军舰载机击沉。[151]

舰名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铺设龙骨

交付

结局

大和号

三门三联装460毫米舰炮[154]

410毫米[154]

62315吨[154]

四传动轴,四台蒸汽涡轮发动机,27节[154]

1937年11月4日[154]

1941年12月16日[154]

1945年4月7日因空袭沉没[154]

武藏号

1938年3月29日[154]

1942年8月5日[154]

1944年10月24日因空袭沉没[154]

信浓号

1940年5月4日[154]

1944年11月19日[154]

改为航空母舰,1944年11月28日沉没[155]

111号舰

1940年7月7日[154]

超大和级

编辑

主条目:超大和型戰艦

超大和级战列舰代号“A-150”,是日本海军长期坚持质量优先的设想产物,根据设计方案一旦面世便是世上最强大的战列舰,舰上计划装备六门510毫米舰炮,是世上最大的舰炮。日本1938至1939年基本完成设计大和级战列舰便马上开始研究超大和级,1941年初基本完成,但此时已将重心转移到航空母舰和其他小型军舰,准备与美国开战。超大和级没有进入建造阶段,大部分设计细节都在战争结束之际销毁。[17]

舰名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铺设龙骨

交付

结局

第七九八号舰

三门双联装510毫米舰炮[156]

估计457毫米[154]

约7.1万吨[157]

不明

第七九九号舰

手颤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QQ飞车手游》A车风暴剃刀如何获取 A车风暴剃刀获得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