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继富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历代文人以重阳为题创作了诸多不朽的名篇佳句:如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毛泽东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这些诗句既记录了作者创作时的个人境遇,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虽为个人创作,却蕴含着集体生活与民族传统中共有的重阳习俗。
重阳节是民众生活实践和文化创造智慧的结晶,呈现出以线性传承为核心的生活传统积淀,以及多民族、多地域,不同身份民众的多元共生、共享的生活图景。重阳节风俗,随时代变迁不断演变,一些节俗消解在传统中,一些新的节俗又在丰富重阳节传统。具体来讲,重阳节传统习俗包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戴茱萸、食重阳糕等内容,蕴含了民众辟邪除灾、祝寿敬老、思乡忆友等文化意义。其中尊老、敬老和孝老等道德传统成为重阳节传承、弘扬的主旋律,不仅成为重阳节意义彰显的要素,而且维系着重阳节独立的文化品格、道德情感和生活惯制。
重阳节文化谱系构成是多元性的,也是长期性的,是基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需要建立起来的。西周初年,人们认为“九”为“阳”数,《周易》中即以阳爻为九。同时,“九月九日”是“二九”相重,因此,人们称为重阳。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里说:“日月梭飞,转盼重九。盖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九是最大的数字,也是最高数字,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重阳节,既包含民众祈愿生命健康、去掉灾祸的民俗心理,也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登高”是重阳节承载生活实践与人文情怀的核心习俗,有人将重阳节称为“登高节”。在中国文学史中,以重阳节登高为题的诗文诞生了许多名篇,杜甫的《登高》便是典型代表,这首诗是他在大历二年(公元767年)重阳节登高时的创作,诗歌描写自然秋色,融入诗人感时伤世以及寄身异乡的悲苦。“登高”最初以“避祸祈福”为核心意涵,是重阳节的重要内容之一。晋朝周处的《风土记》就记载:“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
重阳糕是重阳节传统食品,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名称和制作方法。汉朝叫蓬饵,《玉烛宝典》曰:“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作为重阳节的代表性食品,传统上,重阳节时出嫁的女儿还要回娘家食用重阳糕。重阳糕翻新花样无论有多少种,但是总少不了一个“糕”字。重阳糕与重阳节登高习俗有关系,人们用“糕”与“高”的谐音,表达以“高”去邪逐疫的心理诉求。
赏菊、饮菊花酒是重阳节的重要生活习俗,并且与人们祈愿长寿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赏菊可以颐养性情,饮菊花酒和登高则饱含人们祈愿健康长寿,消除灾祸的期许,因此,在我国许多地方,重阳节又叫“祝寿节”。
重阳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深厚文化底蕴,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在今天得到很好的弘扬。新时代的重阳节呈现出契合当代人审美取向、生活理念、文化主体性价值选择的新形态。其中,以重阳节核心传统为中心的品牌塑造成为当代人生活的呈现,推动重阳节品牌建设的个性化发展,构建出以重阳节核心价值为主的品牌建设体系。各地利用重阳节品牌增强区域凝聚力和文化辐射力,使其成为区域社会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是饱含情感的生活实践,其尊老、敬老传统,驱邪去厄习俗,祈福健康生命精神是中华民族普遍遵守、信奉的理念,其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强大影响力,蕴含着中华民族共有的普遍价值理念。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