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油相机”创始人斯日,出生于1989年。
文 | 铅笔道 记者 汪澍琦
导语
从21岁开始涉足相机App领域,斯日的人生第一桶金来自于一款名为“爱心马赛克”的应用。辞职创业后,他于2014年底创办了主打文艺清新风的“黄油相机”,核心功能为“文字”与“社交”。经过一年多的发展,“黄油相机”用户已突破700万,日活跃用户达到53万,次日留存率稳定在30%~40%。
2015年7月,“黄油相机”获得红杉资本280万美元的A轮投资。
第一桶金:相机应用“爱心马赛克”
2010年,21岁的斯日和叔叔合作开发了一款相机应用——“爱心马赛克”,意外走红并占据苹果付费榜前十近一年。限时免费时,单日下载量超过20万,斯日由此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毕业后,他曾就职于人民日报,担任移动产品总监,后离职创立工作室,为知乎、暴走漫画等提供产品设计服务。在此期间,他还陆续开发了几款相机应用,如“我的另一面”、“Lovepose”、“Love 3Dcam”。
辞职创业:因病引发的转变
2014年9月,一次生病的经历让斯日重新思考方向。在深圳出差时,因身体不适,他独自前往医院输液至深夜。在此过程中,他看到自己产品的评论区充斥着大量负面反馈,这让他感到心塞。
返回后,他向公司申请调岗出国未果,但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同年10月,斯日拉上几位伙伴正式开启创业之旅。
产品定位:给照片加文字+社区
基于多款相机产品的开发经验,斯日认为一个好的产品需要建立基础并不断创新玩法。“文字”被其视为基础,因其既能作为文字表达,又能作为图形呈现,具有高度的延展性。
此外,为了延长工具类应用的生命周期,斯日决定引入社区功能,通过用户互动增强产品的粘性。
◆ 用户使用“黄油相机”为图片配字。
然而,初期投资人对“文艺”风格并不看好,认为其市场天花板较低。斯日则坚持认为切入点应小而精准,“文艺”实际是一个专注且广泛的概念,能够吸引优质内容生产者。
尽管如此,斯日最终还是获得了Infinity Venture Partners提供的100万元天使投资,并于2014年12月正式上线“黄油相机”。
◆ “黄油相机”首页展示用户上传的美图。
用户可上传照片或从相册中选择图片添加文字,并进行编辑(如调整透明度、添加滤镜)。同时,用户还能关注他人,进行评论与点赞互动。
拓展玩法:从文艺到搞笑
随着用户增长迅速,日均新增3万多,但文艺风的局限性逐渐显现。2015年10月,用户总数达360万,但日增降至2万多。
为突破瓶颈,斯日引入了搞笑、表情包等新玩法,通过馆长日志功能筛选并展示优质作品,引导用户尝试多样化的创作形式。
◆ 用户创作的搞笑类作品。
2015年12月,“黄油相机”推出3.0版本,新增“话框”功能,降低操作门槛,吸引更多小白用户。
◆ 彩蛋:兵马俑没头11天的创意作品。